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一年级下册

识字8 人之初(教案)

编号ID:150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10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0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8 人之初
教学目标 1.运用熟字加减等方法,结合语境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近、习”等6个字,重点写好“义”字。
2.认读“初始、初夏、天性、性格”等8个词语,复习“不”的变调规律。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之、初”等13个生字,会写“近、习”等6个字,重点写好“义”字。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一、播放音频,激趣导入
1.听一听,读一读。
(1)(课件播放朗读音频)教师引言:听,他们在诵读什么呢?
(2)将朗读音频播放3遍,学生尝试低声跟读。
2.说一说。
(1)音频的第1句是什么?(人之初。)教师揭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1)一边读一边圈画生字,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和同桌合作读课文,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了夸一夸对方。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掌握本课生字的读音、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针对难点进行重点指导。
(1)读准字音:“之、初、专、知”都是翘舌音;“远、专”是前鼻音,“相”是后鼻音。
(2)识记字形。
①之:字形像一个翩翩起舞的少女,点是她的头,横撇是她的身体,捺是她舞动的裙摆。可出示相关的少女起舞图片,加深记忆。
②加一加:衤+刀=初  木+目=相  幺+力=幼  王+丶=玉 
③字理识记法:教。
④字歌巧记:习——羽丢半边就是“习”。
⑤定位联想法识记:先出示原文,学生会背诵之后,将部分字擦掉,留下要认读的字,指名再读一读韵文,边读边想生字的样子。如: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         ,     本善,
性         ,习       。
4.集体多形式读记生字。
三、明确要领,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会写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再口头组词。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了解笔顺、笔画,教师范写并讲解书写要领。
近 先写“斤”,写在田字格的中心偏右上,平捺舒展托住“斤”。
习 先外后内。主笔是横折钩,要写舒展。点、提起笔与横折钩起笔直对。
远 先写“元”,平捺舒展托住“元”。
学 秃宝盖稍宽;弯钩宜有力,横是主笔,宜长。
玉 “王”注意横的长短变化,间距均匀。点写在长横上面。
义 主笔是捺,要写舒展。点在撇、捺交叉点偏左处,高度居中,撇最高,捺最低,撇、捺交叉点在笔画中部,呈对称式。
3.学生跟着教师做书空练习,掌握笔顺、笔画书写要点后再描红、临摹,教师巡视指导。
四、回顾交流,作业设计
1.教师适当回顾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
(1)同桌合作,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说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读课文后的感受。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复习“不”的变调规律,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复习。
指名用7个会写字口头组词,其他学生听写词语,同桌互查互纠。再指名朗读课文,齐读课文。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学生质疑问难。
预设:课文说的是什么意思?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二、练习朗读,感受韵律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几遍后跟读。
注意:“性本善”中,前一个字是后鼻音,后两个字是前鼻音;“性相近”中,前两个字是后鼻音,后一个字是前鼻音,这两组词都不容易读正确,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2.读好“不”的变调。
(1)学生圈出课文中含“不”字的词语,同桌互读。
(2)复习“不”的变调规律:后面的字是四声时读二声;后面的字是其他声调时读四声。
3.多种方法朗读。
(1)教师示范拍手读第1小节,读出节奏,学生模仿着读,感受《三字经》的节奏。
(2)师生对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通过反复读,让学生感受《三字经》的节奏与韵律。

三、研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全文,了解字意。
(1)指名读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字词。
①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讲讲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相关的常用词,与这些常用词结合,帮助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比如:让学生用“习”组词,学生可能会说“习惯、习性、恶习”。教师这时就告诉学生,这里的“习”是习惯、习性,“恶习”是不好的习惯、习性。
②教师讲解重难点字的意思。
[苟]如果,假如。              [乃]就。
[迁]变化,改变。
[宜]合适,适宜。              [琢]雕刻。
[器]器具,有用的玉器。        [义]道理。
2.理解第1小节。
(1)学生自由读一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小组交流。
(2)教师说韵文大意,学生说出相应的句子。
①人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同,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②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3)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4)交流:读了这一小节,你有怎样的感受或体会?
3.理解第2小节。
(1)指名读,再分小组交流本节的意思,然后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指导。(2)教师说韵文大意,学生说出相应的句子。
①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②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3)思考:这一小节主要讲的是什么?(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4)拓展:结合生活中的小故事,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5)积累:搜集一些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或俗语,读读背背。
4.学生齐读课文。
四、个性诵读,练习背诵
1.个性诵读。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姿态和韵调诵读课文。鼓励学生展示个性读法,如配乐读、打节奏读、两人或多人对读等。
2.练习背诵。
(1)师生对读,教师读每一行的前半句,学生读每一行的后半句。
(2)男女生按以上方法对读,同桌对读。
(3)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会背后背给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背得流利,背得正确。

五、巩固提升,作业设计
1.教师小结本课时所学知识,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2.回家后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并说一说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选文,文中生僻字多,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困难。课文一开始,我便让学生反复听音频朗读,让学生感受《三字经》节奏的明快、音韵的和谐,既让学生能初步把握课文的节奏,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讲讲与之相关的常用词,与这些常用词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使学生轻松理解文本大意,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