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八
教学目标 1.认识“吵、现”等8个生字,会写“页、户”等4个字;巩固“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2.通过比一比,填一填,区别形近字;
3.借助插图,积累表示心情的词语;联系生活,情感体验,进行说话和写话练习。
4.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画鸡》。
5.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小熊住山洞》,懂得爱护树林、保护环境是一种美德。
学前准备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1.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认识.认识“吵、现”等8个生字,会写“页、户”等4个字。
2.区别4组形近字的字形,了解字义,能准确选择生字组词填空。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生互说,创设学习情境。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小熊的请柬。小熊邀请大家去它家里玩一玩。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奇妙之旅,调皮的小熊也设置了重重关卡,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好,我们出发吧!
二、温故知新,会识字
1.第一关:会识字。(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生字“吵、现、顶、胖”)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①指名读,读对了当小老师领读两遍。
②观察字形,说说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怎样记住这些字。(这些字都分别由两个熟字组成,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
③给生字组词,巩固识记。
吵:争吵 吵闹 现:发现 出现
顶:头顶 屋顶 胖:胖子 胖乎乎
(2)(课件出示生字“飘、校、房、爸”)教师引问:你们认识这些生字吗?
②学生开火车认读并分别口头组两个词语。
②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均由两个部分组成,提问:现在减去其中的一个部分,你还认识吗?(票、交、户、父)
③指名认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自由读。
③给生字组词,巩固识记。
票:车票 机票 交:交往 交点 户:户口 入户 父:父子 父亲
(3)分小组互读8个生字,在本组内开展“一字开花”扩词的形式,复习生字词。
(4)交流:用加一加和减一减的方法,你还认识了哪些字?
加一加:木+目=相 田+心=四 目+分=盼 木+果=棵
减一减:池-氵=也 树-木=对 赶-走=干 您-心=你
(5)拓展:你还会用学过的哪些方法来识记这8个生字?同桌交流。(如图文结合、创编字谜、创设语境等。)
(6)(课件出示会写字“页、户、交、父”的动漫笔顺)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摹;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自由练写,同桌互议互评。
三、火眼金睛,会辨字
过渡:同学们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小熊还有些不服气呢!这不,他又送来了4对双胞胎宝宝,看看我们是否都有“火眼金睛”,成功分辨它们。
第二关:会辨字。(比一比,填一填)
(1)(课件出示4组生字:午—牛 刀—力 人—入 玉—主)认清字形。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说一说每组字在字形上的不同之处。
(2)学生反馈:这4组字均为独体字。“午”与“牛”相比,“午”的竖上端出头就成“牛”;“刀”与“力”相比,“刀”的撇上端出头就成“力”;“人”与“入”相比,“人”的捺起笔高过撇就是“入”;“玉”与“主”相比,“玉”的点在左下,“主”的点在上面正中间。
(3)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生字,并用生字组词。
午(中午)—牛(水牛) 力(力气)—刀(剪刀)
人(人们)—入(出入) 玉(玉米)—主(主食)
(4)学习运用。请学生选字填入田字格中,组成词语,读一读。同桌相互检查,教师抽查。
小结:遇到形近字,我们一定要从字音、字形、字义三个方面仔细加以区别,千万不要将它们弄混。
(5)拓展练习:选字填空。
四、情感体验, 会写话
过渡:同学们都有“火眼金睛”,太棒了!接下来我们勇闯第三关吧。
第三关:会写话。(你有过下面这些心情吗?说一说,写一写。)
(一)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一,说话。
(1)观看她的表情,你想到了哪个词语?(高兴、快乐、开心。)
(2)高兴的表情是怎样的?(生做高兴的表情)
(3)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令你高兴的事?你们能跟大家说一说吗?同桌相互交流后指名说。
生:马戏团的表演太有趣了,逗得我哈哈大笑。
(二)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二,师生互说。
(1)你们生过气吗?为什么会生气?生气的表情是什么样的?你见过其他人生气的情景吗?
(2)“生气”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发怒、发火。)
(三)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三,师生互说。
(1)说一说什么是害怕,做一做害怕的表情,并说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害怕。
(2)“害怕”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惊慌、恐惧)
(四)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四,师生互说。
(1)难过的表情是怎么样的?(生做表情)
(2)难过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达?(伤心、难受。)
(3)谁能说一说你会为什么事感到难过、感到伤心?(指名说)
5.布置作业:“高兴、生气、害怕、难过”都是描述心情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拿起笔写一写你的心情。
五、交流回顾,自主复习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内容,交流上完课的收获。(可以是知识、学习方法或感受等)
2.学生和同桌合作复习所学知识。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和大人一起读故事《小熊住山洞》,培养阅读的兴趣。
一、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过渡:我们已经连闯三关了。小熊要带领大家去听音乐会放松放松。听谁的音乐会呢?读完古诗《画鸡》你就知道了。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节奏。
2.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1)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2)指名试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发音。教师随机正音。
教师正音:“寅”是前鼻音,“裁”是平舌音,“身”既是翘舌音又是前鼻音,“生”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
(3)让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同桌互读古诗,相互纠正字音。
(4)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简介作者。
唐寅(1470—1523) 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文学家。他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4.再读古诗,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二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
①(课件出示公鸡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②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
③齐读第一、二句诗,边读边想象大公鸡的外形以及走路的神态。
过渡:我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那你知道它是怎么叫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过公鸡的叫声吗?
(2)指名读第三、四句,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①指名模仿大公鸡的叫声。
②联系生活想一想:大公鸡一叫,农民伯伯就要干什么?(农民伯伯就要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勤劳吗?(勤劳。)大公鸡比农民伯伯起得更早,那大公鸡勤劳吗?用自己的话来赞扬一下这只大公鸡。
5.全班交流古诗大意。
6.学生反复练读并背诵古诗,再积累一些和鸡有关的诗句。
二、感悟道理,和大人一起读
闯关胜利:和大人一起读
导语:听完音乐会,小熊带我们回到了他的家——山洞。熊爸爸告诉小熊,他想砍一些树盖一间新房子,于是他带着小熊去森林砍树。它们能顺利砍树吗?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给课文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汇报,梳理情节。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注意字音准确、语言流畅。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先和同桌说一说,再指名说。(住在山洞里的熊爸爸想盖一间新房子,可小熊始终舍不得砍树,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小熊一家还是住在山洞里。森林的动物们很感激小熊一家,给它们送来了好多鲜花和果实。)
3.通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熊一家住在山洞里,山洞里的环境怎么样?当小熊听见熊爸爸要盖一间新房子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高兴、开心。)
(2)小熊一家最后住到新房子里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指名读最后一段)
(3)事情的结果竟然是这样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①指四名学生朗读第2~5自然段,学生边听边感受四季的美丽和小熊美丽、善良的心灵。
②(课件出示句子)想一想:小熊为什么每次都不让爸爸砍树?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爱护环境、心地善良。)
◇树上开满了花,小熊说:“爸爸,树上的花开得多漂亮啊!我们还是不要砍了吧!”
◇树上长满了绿油油的叶子,小熊舍不得,又说:“爸爸,树叶长得多绿呀!就别砍了吧!”
◇树上结着红红的果子,小熊对爸爸说:“树上结了那么多果子,我不忍心砍。”
◇小熊连忙对熊爸爸说:“爸爸,你砍了这棵树,小鸟们就没有家了,别砍了吧!”
③有感情地朗读上面的句子。(前半部分要读出赞美的语气,小熊的话要用恳求的语气来读。)
(4)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森林里的小动物为什么要感谢小熊一家?
(5)讨论交流:如果今后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4.布置作业。
(1)结合插图,回家和大人一起读读这个故事,并把你学到的讲给大人听。
(2)说一说你从文中明白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教师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巩固了“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朗读了古诗,读了故事,收获不小呀!回家后把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和他们一起读一读故事,说一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
2.学生自行搜集写鸡的古诗,全班交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减少语文园地内容带给学生的枯燥感,我结合本语文园地中的儿歌《小熊住山洞》,创设“与小熊快乐闯关”的情境展开教学。我以学生小熊入手,以小熊回家之旅为主题设置游戏关卡,使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高涨,学生的学习效率极高,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方式应多多运用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
语文园地除了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系统的整理、整合、巩固,更注重在学生心中培植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信。我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园地的内容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地完成了识字、说话、积累、阅读等教学任务。我还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行延伸拓展,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