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二年级下册

4《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

编号ID:535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5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4 邓小平爷爷植树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邓、坛”等13个生字,会写“邓、植”等8个字,会写“爷爷、植树”等11个词语。
2.朗读课文。默读第3自然段,能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3.积累“万里无云、引人注目”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借助图片理解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准备歌曲《春天的故事》的视频。
2.制作生字、生词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邓小平爷爷的资料及植树节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邓、坛”等13个生字,会写“邓、植、满、休”4个字,积累“万里无云、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图片说出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歌曲引入,了解人物
活动1 走近邓爷爷
1.播放《春天的故事》音乐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交流:歌曲中赞颂的这位老人是谁?你了解他吗?
2.出示邓小平爷爷的画像,引发交流:这就是邓小平爷爷,你对邓小平爷爷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3.过渡:邓小平爷爷是我们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过巨大的贡献。
4.出示课文插图及其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邓小平爷爷在干什么?
活动2 引入新课
1.导入:这是邓小平爷爷1987年4月5日亲手栽种一棵小柏树时的照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故事。
2.板书题目,学生齐读。
3.认读“邓”“植”。引导学生注意“邓”是后鼻音,“植”是翘舌音。
操作指导:教师用悠扬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崇敬之情。由于很多学生对邓小平爷爷不了解,建议教师结合自己的了解,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语言多向学生介绍关于邓小平爷爷的事迹,加深学生对邓小平爷爷的认识,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作好铺垫。可通过题目进行识字教学,来降低识字难度,使识字更及时、有效。
板块二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活动1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邓小平爷爷的什么事?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活动2 自由读文,认读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圈出生字。
2.同桌互相教认圈画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请教老师。
操作指导:在此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扫除生字读音障碍,对于难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加强字音上的指导,为识字学文环节奠定基础,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互读,互相监督检查朗读情况。
板块三 品读感悟,随文识字
活动1 学习第1自然段
1.过渡: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987年4月5日那天,去看一看北京天坛公园植树的情景。
2.指名朗读: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1)想一想:“难忘”是什么意思?生活中有没有令你难忘的人或事?
(2)用一用:你能用“难忘”说一句话吗?
3.过渡:为什么说这一天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呢?读一读下面的内容我们就知道了。
活动2 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子。
2.随文识字:边读边学习生字“坛、龄、格、致、勃、挖”。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学生朗读句子,找出生字“坛、龄、格、致、勃、挖”,注意“坛”不要读成táng,“致”是翘舌音。(课件出示生字)
(3)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齿+令=龄。组词:年龄、学龄。
教师强调:一般含偏旁“令”的字大多读后鼻音,如,“玲、领、零、岭”。含“今”的字大多读前鼻音,如,“含、琴、吟、念”。
勃:“换一换”识记。“脖”的“月”换成“力”,加在“孛”的右边。
3.引导质疑:你还知道哪些人的年龄?为什么说83岁的邓小平爷爷是“高龄”呢?
4.引导学生品读关键句子:只见他手握铁锹,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课件演示相关内容)
(1)读一读这句话,思考: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先圈一圈,再想一想: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找出体现“满是汗珠”的图片,并利用图片说一说:什么样子是“满是汗珠”?邓爷爷植树的时候额头上“满是汗珠”说明了什么?
②想象情境:邓爷爷累得额头上“满是汗珠”,周围的人会怎样劝他休息?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2)引读:无论周围的人怎样劝说,邓爷爷都——(生接)不肯休息,仍然——(生接)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
①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能体现“兴致勃勃”状态的图片,利用图片说一说:什么样子是“兴致勃勃”?你能利用“兴致勃勃”说一句话吗?
②小结:联系生活实际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5.指导朗读:邓小平爷爷挖树坑时是那么认真,那么用力,额头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请你通过朗读把邓爷爷的这种态度表现出来吧。
活动3 学习第3自然段
1.导学:邓小平爷爷在1987年4月5日这天亲手为树苗挖坑。接下来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画一画描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句子。
(2)大声朗读画出的句子,一边读一边体会: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课件展示: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
①学习生字“选、茁、移、挥、填”,注意生字的读音。“茁”是翘舌音;“填”读tián,不要读成tiān。
②交流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选、茁、移、挥、填。换一换:秋—移。动作演示:挥。
③读一读这句话,找出描写邓爷爷动作的词语,用“____”画出来。(挑选、移入、挥、填)
a.从描写邓爷爷的这几个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邓爷爷植树很认真。)
b.情景表演:运用这几个动词,演一演邓爷爷植树的场面。
(4)指名读句子。
课件展示: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是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①学习生字“扶”。
②“仔细”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能给“仔细”找一个近义词吗?(细心)
③小结:用近义词替换词语是理解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④请你用“仔细”说一句话。
⑤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从“仔细”一词可以看出什么?(从“仔细”一词可以看出邓爷爷做事非常严肃认真。)
⑥再读一读邓爷爷的话,说一说你的发现。你知道邓爷爷当时在想什么吗?
⑦你想用哪些词语来称赞邓爷爷?(认真、负责、仔细、一丝不苟)
⑧小结:从邓爷爷的动作、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邓爷爷做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
2.巩固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集中认读。
(2)强化“龄、致、挖”读音训练。(课件展示)
(3)课件展示摘苹果游戏。
3.过渡: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那棵小树会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下节课一同去看看吧!
操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愫,并注重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这种情愫表达出来。同时还要将识字教学融入其中,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及时应用的语言环境。
板块四 观察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引导观察,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认读:邓、植、满、休。
2.独立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点。
邓:右边是“阝”,不是“卩”,横撇弯钩一笔写成,竖要写得稍长。
植:右边“直”的第三笔在竖中线上,中间三横分布要均匀。
满: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右边“艹”与左边第一点平齐;右部要写得紧凑,第一笔从竖中线左侧起笔,第六笔为横折钩。
休:右边是“木”,竖在竖中线上,起笔比左边撇要高,落笔比左边的竖要低,撇和捺要舒展开。
活动2 学生练写,反馈评价
1.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展示,评价奖励。
操作指导: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4个字,结合它们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帮助学生发现书写特点,再选一两个字范写,迁移练写其他生字。本课会写字可以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教师可以先运用动漫演示写法,然后指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时要注意强调易错笔顺。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格、引、注、息”4个字。
2.能理解为什么说邓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3.培养学生植树绿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字词,抓住重点
活动 复习字词
1.听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课件展示:爷爷 植树 万里无云 公园 格外 引人注目 汗珠 休息 树苗
小心 笔直
(1)听写后小组成员互相点评,再把写错的字词多写两遍。
(2)齐读词语。(课件出示)
2.出示两组字词:
课件展示:第一组:手握铁锹 兴致勃勃 满是汗珠 不肯休息
第二组:挖 挑选 移 挥 填 扶
(1)学生认读这些字词,针对读不准的地方进行集体订正和交流。
(2)连词成句:你能将这两组字词连起来,说一说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吗?
操作指导:复习巩固字词,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夯实基础,教师要尽量扩大检查学生认读的范围。复述练习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给足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
板块二 品读课文,想象画面
活动1 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那棵小树会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小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样子吗?
3.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课件出示)
4.课件出示邓小平爷爷望着小树微笑的图片,观察并交流:邓爷爷的脸上为什么会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心中会想些什么?
活动2 学习第5自然段
1.过渡: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引导学生想象小柏树长大后的样子,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3.出示重点语句:
课件展示: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1)讨论:为什么说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树长得茂盛、漂亮;树是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很多人去参观,缅怀邓小平爷爷……)
(2)引读:邓小平爷爷用行动实践着他的话。83岁高龄的他——(生接)“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仍不肯休息”;他——(生接)“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坑,又挥锹填了几锹土”;那样认真,那样执着,让人感到他不仅是在栽树,而是在播下一个心愿,在精心地描绘美好的未来。所以——(生接)“今天,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
(3)拓展:如果你来到天坛公园,面对这棵柏树,你会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问题)
4.导读:让我们带着对邓小平爷爷的尊敬与怀念之情读第5自然段。
操作指导:要让学生紧扣文本的重点语句自主阅读,体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愫,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的阅读方法。注重朗读指导,还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邓爷爷的脸上为什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读出那种植树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活动1 回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邓小平爷爷植树的。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活动2 交流总结
1.小组内交流邓爷爷的植树步骤。
2.全班汇报,归纳总结。
3.按照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过程,讲一讲这个故事。
课件展示:

操作指导:此环节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明确邓爷爷的植树步骤,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植树过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故事的整体结构。

板块四 观察指导,练写生字
活动1 观察生字,教师范写
1.课件出示生字“格、引、注、息”,引导学生认读。
2.引导学生将生字按结构进行归类。
上下结构:息。
左右结构:格、引、注。
3.分类进行书写指导。
(1)上下结构的生字,先指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再相机指导。
息:上窄下宽,“心”宽而扁,稳稳托住“自”,卧钩要卧倒,中间的点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点在卧钩右上方。
(2)左右结构的生字,引导学生交流:怎样写好这三个字?
格:左窄右宽,左右等高。“各”上部的横撇、捺稍收,罩住“口”即可。
引:左宽右窄。“弓”上部略低于“丨”,底部左右平齐。
注:左窄右宽。“主”的点沿竖中线起笔,第一横在横中线上方,中间一横稍短于第一横,最后一笔横稍长。
活动2 学生仿写,反馈评价
1.学生认真揣摩、临写,书写有困难时向同伴或老师请教。
2.教师巡视指导,针对难写笔画为学生做示范。
3.投影展示评价,交流:哪一个笔画或哪一个字的书写值得你学习?
操作指导:教师在写字指导中,要通过分类指导,引导学生总结书写规律,注重书写方法的迁移,从而掌握一类字的书写方法。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如植树、万里无云、格外、引人注目、休息、笔直;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板块五 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活动1 阅读类文,感受形象
1.学生阅读类文《少年邓小平》,思考文中的少年邓小平做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障碍,轻声读文。
3.指名说一说少年邓小平做了一件什么事,他说了哪些话。如果你是和他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你会对他说什么?
活动2 交流资料,深化主题
1.交流:请同学们把课前搜集到的关于植树绿化的资料向其他同学介绍。
2.总结提升:植树是一种绿化行为,它是一件功在当今利在后代的大事。今天,我们种植了一棵小树,以后它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会为我们人类作出巨大贡献。因此,我们要记住邓爷爷的这句话:“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
操作指导:教师要把学生由课内的学习引向课外的实践,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考虑到学生的搜集能力,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打印出类文交给学生,同时整理好植树造林的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植树的意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多媒体画面内容的配合及对相关资料的拓展,促使学生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触动,有所体会,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为什么这棵柏树会成为美丽的风景?引发了孩子们的一次比一次精彩的回答:因为这棵树绿油油的,很茁壮;因为它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因为它是邓小平爷爷认认真真亲手栽种的,邓小平爷爷的精神很可贵;因为这棵树是邓小平爷爷为了绿化我们的祖国而种的,我们也要像邓小平爷爷一样绿化我们的祖国。学生从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实际行动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