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祖先的摇篮》-教案
编号ID:554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5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23 祖先的摇篮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2.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相关的远古时代的图片、视频制成的课件。
2.搜集远古时代的资料、诗歌《村里的池塘》。
学生准备:1.制作学习卡片。
2.搜集有关远古时代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摘、掏、忆”6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问题导入,质疑课题
活动1 揭示课题,识记生字
1.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祖先”这个词吗?祖先指的是什么人呢?
2.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3.引导学生识记课题中的生字。
(1)学生正音:“祖”是平舌音。
(2)引导学生识记:“祖”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部首“礻”,右边是“而且”的“且”。
(3)学生组词。
活动2 围绕课题质疑
1.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什么?(课件演示)
2.梳理问题:“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子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些什么?
操作指导: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使学生懂得:带着问题学会更有目标。
板块二 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活动1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引导学生按自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课件展示:
自学要求
(1)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生字,相互正音;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①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
②教师相机正音:“浓”是后鼻音,注意n的发音;读好“摘”的翘舌音;读好“赛”的平舌音。
③借助图片,理解词语。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
①换偏旁识记:掏—萄、蔷—墙。
②偏旁归类:“蔷、薇”的偏旁都是草字头,“逗、逮”的偏旁都是走之。
③字理识记:课件出示“祖、掏、忆”等字的字理图,看图识记。
活动2 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梳理内容。
(1)“祖先的摇篮”指的是什么?用“____”画出相关语句。(指“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是不理解的?
2.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摇篮”和“原始森林”的意思。(课件出示图片)
(1)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原始森林的相关资料。
(2)观看视频,感受原始森林的广袤无垠,郁郁苍苍。
(3)说说“苍苍茫茫”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第1小节,读出原始森林的美丽、广袤、苍郁。(课件配乐)
4.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操作指导:应采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识记生字,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来巩固识记,从而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本课生字。引导学生交流资料、观看视频,使学生对原始森林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美丽的原始森林的喜爱之情,自然地产生问题,为下文的学习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板块三 指导书写,评议成果
活动1 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课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读一读,重点观察左右结构的字的字形。当一次小老师,说说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祖”字要注意写对示字旁,“啊”字注意各部分的占位。)
2.教师着重指导生字“摘、掏”的字形。(这两个字左边都是“扌”,表示人的动作。注意“摘”字的右边不能写成“商”,“掏”的右边中的“缶”要注意避让。)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练习书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5.学生描红临写,教师提醒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活动2 评议修改
1.投影反馈,学生进行评议。
2.学生修改重点字词。
操作指导:写好字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通过当小老师提醒、参与写后评议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识字中去。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望、蓝、赛”3个字,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短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活动1 游戏复习生字词
1.学生闯关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
课件展示:祖先 原始 意思 浓绿 一望无边 蓝天 野果 野兔 赛跑 回忆
2.学生齐读。
活动2 掌握方法,梳理内容
1.学生小组内选择关键词,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
2.班级交流内容。
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题目中的“摇篮”指的是“原始森林”。那为什么说“原始森林”是祖先的摇篮呢?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吧!
操作指导:指导学生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直奔主题,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文本的关键之处。
板块二 品读诗句,感悟情感
活动1 捕捉动词,感悟诗歌
1.自由读诗文,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祖先在原始森林里做些什么?(课件出示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短语:
课件展示:摘野果 掏鹊蛋 和野兔赛跑 看蘑菇打伞
逗小松鼠 采野蔷薇 捉红蜻蜓 逮绿蝈蝈
2.教师出示这些短语,学生认真读一读。
3.交流:(课件出示)看看加点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加点的字都是动词。)
4.引导学生思考:“掏”换成“拿”好不好?然后引导学生做“掏”“拿”的动作对比识记。
5.思考:你觉得我们的祖先在这个摇篮里过得怎样?(课件出示:我们的祖先生活得无忧无虑,生活环境非常好。)
6.男女生有感情地对读词语。
活动2 读好问句,拓展想象
1.指导朗读课文第2、3小节,注意读好其中的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好奇、猜想的感觉。)
2.想象一下:看着这美丽的原始森林,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还会做什么?仿照第2、3小节,按照下面的提示完成活动卡。
活动内容 仔细读课文,完成下列习题。
把左右两边能搭配的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还会在“摇篮”里做什么?模仿课文的例子说一说,再写一写。
摘 蝈蝈
掏 野果
逗 蔷薇
采 松鼠
逮 鹊蛋 我们的祖先,可曾在大草原上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可曾在(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享并交流活动卡。
4.小结:是啊,这一片原始森林,是我们文明的起点。这是多么遥远而又美好的回忆啊!齐读最后一个小节。
5.出示第1小节和最后1小节,指名读,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首尾呼应)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操作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和问句品读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通过分享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对儿童诗有了学习与创作的激情与乐趣。
板块三 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活动1 深情朗读,升华主题
1.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小组读、男女生比赛读。)
2.想一想:苍苍茫茫的原始森林,我们祖先的摇篮!为什么只是祖先的摇篮?如今,我们应该怎么做?(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3.总结:祖先的摇篮是那么美好,我们要让它永远青翠苍茫,要好好保护它。
4.全班朗读全诗。
活动2 迁移运用,拓展类文
1.默读类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思考:文中的黄河,它有什么特点?画出文中描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的语句。
2.小组交流收获。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胆想象,深情诵读,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拓展阅读中。文本只是个例子,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迁移方法,链接类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块四 指导书写,评议修改
活动1 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望、蓝、赛”,学生认读并组词。
2.引导学生注意:“望、蓝、赛”笔画较多,结构相对复杂,要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特点。
3.观察各部分的占位,强调要点。(注意各部分的位置,各部分要写得紧凑。)
“望”的第三笔是竖提,不能写成竖折;“赛”的第九笔撇的起笔和第十笔捺的起笔不能相交;“蓝”的最后一笔横要宽于“艹”的横。
4.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活动2 评议修改
1.评价反馈。
2.根据同学的建议,把没写好的字再写两遍。
操作指导:先观察后书写是写好字的关键。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结构到重点笔画的观察,还要利用展评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儿童诗,整堂课从读通诗句到初步感受诗意,从读好诗句到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想象、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点做得尤其好:
1.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朗读训练。教学时,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朗读上,用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旨在帮助学生在读中体味。由于诗歌语言简洁且凝练,反复朗读可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朗读训练中,采用配音等多种辅助手段,再现原始森林的美好景象,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听觉感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运用音乐烘托、渲染气氛,使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意。
2.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和抽象的内容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祖先们在美丽的森林里美好生活的场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