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黄帝的传说》-教案
编号ID:556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6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7-3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25 黄帝的传说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帝、创”等15个字,读准多音字“待”,会写“帝、传”等8个字,会写“传说、首领”等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借助文中所给的提示讲好故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远古神话及黄帝发明创造的资料;制作课件、学习卡片。
学生准备: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形成笔记。
2.搜集有关黄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帝、创”等15个字,读准多音字“待”,会写“帝、传”等8个字,会写“传说、首领”等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活动1 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黄”就是指黄帝,传说中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为人们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活动2 交流资料
1.过渡:你知道黄帝做了哪些对人们生活有意义的事吗?
2.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作简要的介绍。(黄帝教人们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
操作指导:以谈话的形式,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简介自己搜集的有关黄帝的资料,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拓宽知识容量。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认读生字,相互正音。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3.导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活动2 检测生字,重点指导
1.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检测生字词识记情况。
课件展示:黄帝 创造 推举 联盟 尊称 启发 号召 按照 设计
材料 改进 代替 一段 提供 待在上面
2.指名读词,强调个别字的读音:“创、召、设”是翘舌音;“尊、材”是平舌音;“按”是零声母音节。
3.指导读准多音字“待”,在本课读dāi;另一个读音是dài,组词为“招待”“等待”。
4.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形声字识记:创、按、材、供、替。
(2)熟字换偏旁识记:没—设、洪—供。
(3)联系生活识记:帝。经常听到大家说“三皇五帝”“皇帝”等。
(4)字理识字:
①由:树木生新枝。
②改:会意字。甲骨文字形的左边是“己”,像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像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本义为改变。
③段:“锻”的本字。金文字形是山崖下有一只手正握着锤子在敲击石头。本义是“锤击”或“锻炼”。“段”,就是用椎击物的意思。
5.指导写字。(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说说书写注意事项。)
(1)指导书写上下结构的字。
帝:上下结构。整体上宽下窄。第一笔点位于竖中线上,下部收紧,竖画与第一笔点对应。
忽:上下结构。“勿”略扁,三撇收笔依次向下,三撇距离均匀。
(2)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
通:半包围结构。“甬”居中,横笔等距,走之注意角度,捺画舒展。
启:半包围结构。点画居中,撇不宜过弯,“口”保持平衡。
(3)指导书写左右结构的字。
“段、传、理”,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的共同特点是左窄右宽。
(4)由:独体字,字身瘦长,注意主笔垂露竖要写直。
(5)学生练字,每个字在田字格中描一个,写两个。
操作指导: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预习能力,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课文,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主动参与进去,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三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活动1 默读课文,明确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黄帝为民造福的哪两件事?
2.组内交流。
3.小结:课文主要讲了黄帝造车和造船两件事。
活动2 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分别指名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2.导思:你发现了什么?
3.总结:课文先概括介绍了黄帝,然后讲了黄帝的两项发明创造——造车和造船,结尾处写了两项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操作指导: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与归纳能力。
板块四 学习课文,走近黄帝
活动1 自读感悟,认识黄帝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3.小结:黄帝名叫轩辕,是人类的始祖。
活动2 有感情朗读,走近黄帝
1.理解词语“联盟”“推举”。
联盟:指个人、集体或阶级的联合体。
推举:推选。
2.再读课文,从“联盟”“推举”等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结:黄帝的许多创造发明,为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深受人们爱戴。
操作指导:通过品词析句,感受黄帝作为人类始祖的巨大贡献,激发热爱之情。
板块五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黄帝其他发明的资料。
操作指导:布置学生课外搜集黄帝其他发明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文中所给的提示讲述故事。
2.了解传说中的黄帝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学习黄帝善于发现总结,不断发明创造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巩固知识
活动1 复习生字,认读词语
1.出示词语,巩固生字。
课件展示:创造 提供 代替 号召 材料 设计
联盟 帝王 推举 改进 尊敬 启发
2.指生朗读,相机正音。
3.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活动2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帝的传说》,看看黄帝是怎样发明车和船的,同时学会根据提示讲好故事。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复习生字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巩固的目的。
板块二 精读课文,品读感悟
活动1 结合活动卡,学习感悟
1.课件出示活动卡,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内容 故事 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启发) 怎样做的(实践) 结果怎样
造车
造船
2.小组汇报交流,完善学习活动卡。
3.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活动2 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一)学习“造车”。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没有发明车之前,人们的出行是怎样的?
2.学生交流,注意关联词语“既……又……”。
3.过渡:没有车的时候,人们的生活的确很不方便。黄帝时刻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可始终不得法,直到有一年夏天……
4.交流反馈。
(1)默读第2、3自然段,完善学习卡。
(2)结合学习卡交流。
①指名汇报:黄帝在造车前看到了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②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展示:如果做个架子,再装上像草帽一样能滚动的东西,就可以用来搬运物品了。
③指名读,提问:这个“像草帽一样能滚动的东西”,今天我们都知道是车的轮子。轮子和草帽有什么相同点吗?
④理解“号召”的意思。
5.拓展表达。
课件展示:黄帝带领民众找来需要的材料,试了一次又一次,记不清到底试了多少次了,只记得炎炎夏日,他们在尝试;寒风瑟瑟,他们在尝试;硕果累累,他们依然在尝试。滚动的东西不够圆,做的东西动不了。于是他们再次尝试,终于成功了,他们做的东西能往前推动着走了。大家欢呼起来,命名为车。
6.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7.总结:古代装有帷幕的车叫“轩”,车前用来驾牲口的直木叫“辕”。因为传说车是黄帝发明的,所以人们就称黄帝为“轩辕氏”,“轩辕”也被用来代指中华大地。
(二)学习“造船”。
1.过渡:黄帝受吹落在地的草帽的启发,发明了最早的车。最早的船又是受到什么的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呢?
2.借助活动卡,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集体梳理。
看:黄帝看到水面漂浮着的树叶上有一只蚂蚁,虽然河水很深,蚂蚁却安然无恙。
想:如果造一个像树叶一样浮在水面的东西,能让人待在上面,我们就可以在水上自由来去了。
做:黄帝和大家找来一根很粗很粗的树干放进河里,又把树干中间的一段挖空,人在里面,果然能坐稳了。
结果:后来,大家又用木头做了桨,就能在水面上自由地行动了。
(三)车和船的发明有着怎样的伟大意义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交流自己的理解。
3.拓展表达:
自从有了船,人们________
自从有了船,人们________
自从有了船,人们生活更加方便了。
4.齐读。
5.通过课文的学习,你想怎样夸赞黄帝呢?
操作指导:要通过细致学文引导学生感受黄帝为了造福人民、有益社会所作的艰辛努力,体会他的伟大情怀。
板块三 回顾全文,讲好故事
1.快速浏览课文,仔细回想这两个故事都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之后写的是什么。
2.请同学们自主选择“造车”或“造船”,练习讲好故事。
3.指名讲故事,师生评议。
操作指导:要引导学生抓住并围绕提示讲故事,做到简洁、生动、无遗漏。
板块四 拓展练习,升华主题
1.从黄帝发明车和船的两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你们知道黄帝还有哪些发明?
3.教师总结: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以及他流传后世的伟大发明。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由两个神话故事组成,故事短小,引人入胜。因此教学设计也是紧紧围绕“造福人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课文内容,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理解并感悟黄帝崇高的精神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学生课堂活动卡设置板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通过反复咀嚼促进学生感悟。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