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自然与科技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与自然、科技有关,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这一要素,继续强化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并能记录、梳理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学习本单元的课文离不开大胆的想象,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打开学生的思路,为本次习作做铺垫。
分类 具体内容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课时安排
课
文 琥珀 课文具体说明了一块奇特的琥珀形成的过程,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科学依据,增进了我们对化石的科学知识的了解。 了解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的条件;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想象的依据。 2课时
飞向蓝天的
恐龙 这是一篇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文章,介绍了恐龙的一支向鸟类演化的过程。 引导学生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2课时
纳米技术就
在我们身边 课文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并展示了纳米时代纳米技术美妙的应用前景。 引导学生探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以及新奇的表现,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2课时
千年梦圆
在今朝 课文展现了中华民族追寻“飞离地球、遨游太空”飞天梦想的历程,重点记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精神。 1课时
口语
交际 说新闻 选一则感兴趣的新闻和同学交流。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培养学生介绍新闻和评价新闻的能力,努力表达自己的见解。 1课时
习
作 我的奇思妙想 合理发挥想象,写一种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大胆想象,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奇思妙想写下来。 2课时
语
文
园
地 交流平台 交流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有关内容,从中明白解决不懂的问题的方法和介绍事物的方法;通过查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积累新词、学习古诗;通过加减偏旁来识字。 2课时
识字加油站 学习用加减偏旁的方法来认识、积累汉字。
词句段运用 理解一些词汇的新含义,积累一些具有新含义的词汇;了解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日积月累 朗读、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快乐
读书
吧 十万个为什么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及其他科普读物。 创设情境,分组阅读,分享读书的乐趣;迁移拓展阅读,培养广泛的兴趣。 机动
5 琥 珀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解决。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4.理解作者推测这块琥珀形成的依据。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
课
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琥珀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了解了琥珀的样子,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本文的作者就想象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想象,去看看几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琥珀”的资料。 (课件出示)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琥珀有什么特点?课文讲了琥珀的哪些内容?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
松 拂 美 动 午 热辣
出 扎 一 在 冲 推 细
会认的字: 嗡 前后仰 挣
◆需注意的字音:“湃”读“pài”,不要读成“bài”;“渗”是翘舌音,读作“shèn”;“挣”“扎”都是多音字,在“挣扎”中分别读作“zhēnɡ”“zhá”。
◆需注意的字形:“晌”的左部是“日”,不是“口”;“辣”的第七笔是竖撇,不要写成竖;“湃”的右部横画较多,不要少写。
(2)重点词语释义。
[晌午] 中午。 [前俯后仰] 形容身体前后晃动。
[约莫] ①大概。②估计。 [拂拭] 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 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3.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块奇异的琥珀形成和被发现的过程。
(2)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明确: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个蜘蛛躺在里面。
(3)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明确:人们根据这块琥珀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理清叙述顺序。(课件出示)
小结: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被发现的过程。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陆沉海漫,那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松脂球变成了琥珀。那么你想知道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吗?科学家又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学生讨论交流:第1自然段中的“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几千万年”前要用上“约莫”这个词?
明确:“约莫”,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上很久,过了几百年,后来地壳发生运动,海水淹没森林,松树腐烂,松脂球被埋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万年,松脂球成了化石,这样合起来大概是几千万年。
(2)了解琥珀形成的环境。
明确:夏日暖暖的阳光、怒吼的海、飒飒作响的树叶,这样的环境是作者根据琥珀形成的条件进行的合理推测。
2.自由读第3~12自然段,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明确:琥珀的形成分两个阶段: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2)请学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
①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段落:第3~9自然段。
②松脂球形成需要的条件:炎热的天气、松树林、松脂、苍蝇、蜘蛛。(课件出示)
3.默读第3~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在班级汇报。
(1)提出汇报要求。
①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②我会演:大方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2)学生汇报。
①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的活动写得十分生动)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后一句语气轻柔,语速稍缓,读出小心翼翼之感)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作者的想象真丰富)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这两只小动物这么做,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
4.默读第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在班级汇报。
(1)学生标画有关句子。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漫长的时间、地壳运动。
(3)教师课件出示琥珀形成的过程,学生认真观看后做复述。
(4)设问:我们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
明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小苍蝇和蜘蛛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教师小结: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
5.默读第13~17自然段,探讨琥珀的发现、识别。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
明确:经风吹浪卷来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
明确: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见的,表现出了这块琥珀极有价值。
6.齐读第18自然段,思考这块琥珀的价值。
明确: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几千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几千万年以上了。
三、拓展提升,学有所获
1.作者根据这块琥珀里面的两只小动物的特征,结合有关知识想象出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也可以发挥想象,想想这块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和大家交流交流。
要点:(1)必要条件——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条件不能变。因为只有炎热的夏天才会有松脂流出,昆虫更活跃。(2)重点改写两只小虫如何被裹在松脂里这一部分。
2.当解说员。假设这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博物馆的官网上有一则招聘广告,招聘琥珀解说员,同学们想试试吗?
(出示招聘广告)××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1)学生练习: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
(2)集体汇报:推荐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竞聘”。
(3)师生评价: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投票选举并颁发聘书)
四、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琥珀》一课刚刚讲过,现将教学中的优点及不足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琥珀》一课,我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所设计的配音、影片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态影像的展现,将学生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教学课件,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使学生掌握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
三、创设情境活动。精心设计了活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处。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基础差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可就一个或几个重点语段来进行朗读指导,不应盲目地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