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认识“钝、描”等10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预习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认识“钝、描”等10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3.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关恐龙的图片、视频片段,板书课题,提问式导入。
(1)看到“飞向蓝天”四个字,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2)读了课文题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问题预设:恐龙飞向蓝天,这是真的吗?那么笨重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2.教师过渡,导入本课的学习。
过渡:笨重的恐龙能飞向蓝天,这是真真切切的!那么,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呢?快打开课本,一起去看看考古学家的最新发现!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出示资料,介绍恐龙的有关知识。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相机指导生字认读、识记与书写。
会写的字:
重 迟 子 空 不相干 期 绘 道
形 十 脑 大 前 鸟 开
会认的字:繁 敏 新
◆读准字音:“笨”是前鼻音,读“bèn”;“吨”读“dūn”,不要读成“dùn”或“dēn”;“崭”是翘舌音,读作“zhǎn”。
(2)重点词语释义。
[迟钝] (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欣喜若狂] 非常欢喜、快乐。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茹毛饮血] 指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文的空白处做批注。
预设:教师巡视课堂,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后面的教学中作针对性的交流点拨。
2.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把握每段意思,然后划分段落层次。(课件出示)
3.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感知文章的中心。
(1)几亿年前的地球霸主却和鸟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吗?
明确: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化石显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句中的“似乎”“一支”“漫长”能否去掉?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不能去掉,“似乎”一词告诉我们表面上二者不相干,其实是相干的。“一支”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表述更准确。
(3)这一段是怎样引出观点的?(把恐龙与鸟类对比)
小结:第1自然段揭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此段最后一句是本文的中心句,同学们在朗读时要重点感知、体会。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学习用对比列举介绍事物的方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2.教师激趣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恐龙的一支化作了鸟儿。那么,恐龙是如何飞上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一看恐龙的演化过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讨论探究。
(1)画出本段中表示假说的句子,并朗读。
明确: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2)这种假说成立吗?教师出示句子引读: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点睛之笔。
①同桌读句子。
②为什么要苦苦寻找化石证据?(只有找到证据,才能证明这种假说是成立的)
③一百多年后,终于找到了化石,你能想象出科学家们此时的心情吗?(非常高兴)
④“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研究者们为什么会欣喜若狂?(因为这一发现可以证明鸟类是由古代的恐龙演变而来的)
⑤“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辽西的发现是“点睛之笔”呢?
明确:“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学家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有了辽西发现的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指导读第3自然段,说说这一段在课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过渡段。以设问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下文,再现恐龙变成鸟类的过程。
3.过渡:文章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恐龙演化成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4自然段)
(1)边读边想:恐龙是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边读边用“/”划分恐龙飞向蓝天经历的阶段。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飞向蓝天。(课件出示)
(3)再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一种恐龙”“庞大的家族”以及“一些猎食性恐龙”的。
4.汇报展示,全班交流,在读中体会写法。
(1)教师出示句子: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①你能想象第一种恐龙的样子吗?给大家说说它可能是什么样的。两亿四千万年前的恐龙,我们没见过,你怎么能这样清晰地想象出来?(用我们熟悉的事物“狗”作为参照,就使我们能很容易地想象它长什么样子)
②在这一句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第一种恐龙的什么?(形态或样子)
③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恐龙都是一些庞然大物,可是大家看,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却和狗一般大小,多有趣呀!请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2)教师出示句子: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恐龙……;有些恐龙则……。有些……;有些……
①“形态各异”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了哪几种形态的恐龙?(课件展示恐龙图片)
②大家先读读第一个分句,写的是什么?(恐龙的行走方式)第二个分句呢?(恐龙的身形、体重)第三个分句呢?(恐龙的性情、食性)
③自己再读读句子,每个分句除了有共同点,还有不同点呢!你发现了吗?(每一个分句前后两个语句叙述的都是相对的内容)
④同桌对读这三个分句,读中感受结构,体会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3)教师出示句子: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①引导学生去掉加点词语后与原句对比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明确:“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越来越”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②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吗?请大家读一读本段后面的句子,边读边画。(如:越来越长、一些种类、可能、慢慢……)
5.朗读第5自然段,体会科学精神。
(1)体会重点句子: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
分析:“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过程。这句话是说科学工作者十分希望在现有资料与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搜集到更丰富的资料,力争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如标本复原、动画展示),将其演变的全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2)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最后一段。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它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坚韧的毅力。
6.主题解说。
示例:本文再现了恐龙变成鸟类、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
三、学有所获,拓展活动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作方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读下面的语段,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课件出示)
示例:蝴蝶馆里的蝴蝶种类真多。有的蝴蝶大如成人的巴掌,有的蝴蝶小似食指的指甲盖。有的蝴蝶色彩斑斓,引人注目;有的蝴蝶通体灰暗,毫不起眼。有的蝴蝶喜欢早晨或傍晚出来活动,有的蝴蝶夜间才会出来。
2.围绕“恐龙”开展一期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制作手抄报,也可以制作一些动物卡,还可以想象远古时候恐龙是怎样生活的,进行写作。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了兴趣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首先,我让学生欣赏了恐龙与鸟类的图片,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之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读词语。然后就重点分析文中的关键句段,既让学生理解了文章内容,也让学生感悟到科普类文章语言的准确、有序。
其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我留给学生较多的读书时间,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由浏览读课文再到默读课文,引导学生作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逐渐发现孩子们朗读和领悟能力较差,还需平时多加练习。而在教学方面,我考虑最多的是用课文内容本身去打动学生,很少考虑一些别的激发手段。另外,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过多,导致一些文本内容挖掘得还不够透彻。看来,这些都是我需要学习、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