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了解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联系语境,展开联想,选择词语说一说乡村或城市生活。
3.看图选择风景,仿照例句写一写。
4.朗读、背诵《卜算子·咏梅》。
学前准备 学生预习 1.准备摘抄本,提前整理、摘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仔细观察生活,谈谈对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印象。
3.搜集关于梅花的诗词,摘抄积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师备课 多媒体课件
1.交流在阅读时如何从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联系具体语境,选择两三个词语,说说城乡生活的差异。
一、交流平台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分享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摘抄的文中的关键词句。
导语:同学们,大家还记得老师在每课的作业设计里都有一项是: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现在,就请大家拿出自己的摘抄本,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分享一下学习心得。
2.教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并各抒己见。教师点评小结。
①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乡下人家》)
②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天窗》)
讨论交流:
生1:我从句①中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还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对乡下人家自由闲适的生活的向往。
生2:我从句②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小结:这些句子和一般的写景句子不一样,它们很有特点,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拓展交流。
(1)教师出示本单元课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①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②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读下面的片段,找出其中表达作者情感或想法的句子。(课件出示)
明确:爸爸说的话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第一句话表明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第二句话表明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第三句话表明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这些语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4.交流、总结方法。
小结:一般说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抒情句、议论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或反复出现的句子,能初步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词句段运用(一)
1.教师出示教材中的词语,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讨论并识记字形。
繁华 璀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
肥沃 静谧 炊烟袅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2.利用工具书查出难理解的词语,识记积累。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车水马龙] 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绝。
[鸡犬相闻]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指人烟稠密。
3.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词语的特点,分类交流。(课件出示)
明确:(1)第一组是写城市生活的词语。其中“繁华”是对城市生活总的描写;“璀璨”是形容光彩的,后三个词语“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是具体写城市建筑、交通状况的。
(2)第二组是写乡村生活的词语。其中“肥沃”是写田地的,“静谧”是写乡村的环境氛围的,“炊烟袅袅” 和 “鸡犬相闻”是写乡村的生活场景的,“依山傍水”是写房屋或乡村的地理位置的。
4.写乡村和城市生活的词语还有很多,同学们还可以列举一些。可以交流、摘抄。
5.词语运用,连词成篇:你能选某一组中的几个词写一段话,描写乡村或城市生活的情景吗?
例文展示:城市生活是“闹”。繁华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大街小巷里行人如织,直到深夜,人声才渐渐沉寂下来。乡村生活是“静”。走到田边就能听到风吹麦浪的声音,即使是在鸡犬相闻的村庄,耳朵依然能捕捉到树叶翻动的沙沙声。
三、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引导学生摘抄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并细细品味其在文中的作用。
(2)课外再阅读一些描写不同地域景物的文章。
1.仿照例句,看图选择一种情境来写一写。
2.运用朗读、看插图、查找资料、比较的方法品读词。
3.朗读、背诵并积累《卜算子·咏梅》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教师出示“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中的句子。
(1)读句子,交流体会。
①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预设:这是《乡下人家》中的一段话。作者把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归巢的鸟儿都当成了人来写,并且还说它们是乡下人家的好友,很自然地让人感受到这是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光图。真是美好!
②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白色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滨景观。
预设:“海鸥”“沙滩”“浪花”是海边特有的风景,“飞翔的”“金色的”“白色的”这些词语表述了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它们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的一部分。
(2)思考:这两个例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课件出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中的三幅图画,仿照前面的两段话,写一写。
(1)根据三幅图中的景物,先分别拟三个小标题:草原群牧图、山泉奔流图、清静校园图。
(2)仿写时要注意:a.仔细观察图中景物,尽量不要遗漏;b.抓住各景物的特征,符合图画的特色;c.写景要有序,条理要清楚。
(3)学生看图,讨论交流,然后选择其中一幅练习仿写。
(4)小组评议,推荐写得较好的朗读展示。
示例:(草原群牧图)湛蓝的天空,插云的雪峰,辽阔无边的碧绿的草地,悠闲吃草的羊群、马群,绘成了一幅静谧、和谐的草原风景画。
二、日积月累
1.教师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件出示)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介绍作者与创作背景。
毛泽东(1893—1976) 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1961年,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下这首词。
3.师生合作解读词的题目。
[卜算子] 词牌名。
[咏梅] 词的标题。“咏”,即抑扬顿挫地吟唱,含有赞美之意。
4.学生采用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弄懂词的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
(1)词语解释。
[丛中笑] 百花盛开时,感到欣慰和高兴。 [犹] 还。
[俏] 俊俏。 [待] 等待。 [烂漫] 颜色鲜明而美丽。
(2)词的大意。
示例:风雨把春天送走了,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悬崖已结百丈坚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梅花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来报道。等到漫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5.教师适当讲解,引导学生品读词句,体会诗词表达的主旨。
(1)词句赏析。
这首词分上下阕。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美好身姿。前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首句说“春归”,次句说“春到”,风雨中春天离开了,时间是何其短暂。“已是悬崖百丈冰”,承“飞雪”,形象地表现梅花开放的冰雪环境,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梅花在这样百丈坚冰的时节开放的难能可贵。“犹有花枝俏”显得格外醒目:梅花不但在这样严寒的季节开放,而且开放得特别俏丽呢!
下阕主要写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风骨。“俏也不争春”,承“俏”字写起,“也”字不可忽视。梅花俏丽开放却并不想争占春光,她只是想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写春天到来时梅花高兴的样子,表现梅花高尚的品格:虽然自己谢了,但等到山花烂漫的春天,她却笑逐颜开。
这首词情绪热烈,顿挫有力,塑造出梅花高洁而又乐观的形象。
(2)《卜算子·咏梅》中,梅花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通过梅花的形象表现自己和共产党人不会向任何敌人和困难屈服低头的决心,以及能够战胜任何敌人和困难的信心。
6.拓展、比较阅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两首诗的异同。(课件出示)
明确:(1)相同之处:其一,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其二,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特点;其三,都赞颂了梅花的高尚品格;其四,两位作者都以梅花自比。
(2)不同之处:其一,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笔下的梅花是寂寞凄凉、饱受摧残的形象,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形象。其二,感情基调不一样。毛泽东的词感情基调积极乐观,充满信心;陆游的词低沉孤高。
7.朗读、背诵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三、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课外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风景图,试着用文字描述画面。
(2)课外搜集一些描写梅花的诗词,读一读,记一记。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梅花的诗词和教材中的词一并摘抄在摘抄本上。
本单元“语文园地”形式多样,知识点丰富,和学生一起学习完后,现总结反思以下几点:一是对之前的课文教学的重点有过回顾,也就是起到了巩固的作用。通过对词语的品读和句、画的赏写,学生对单元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二是继续鼓励学生积极积累摘抄。语文的学习贵在积累,培养了这一良好习惯,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三是对诗词的品读、拓展,让学生深入了解祖国文化的深厚、优美,进而产生喜爱的情感。传授知识,让美去熏陶学生,应始终是一个教师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