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

23 童年的发现-教案

编号ID:2281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35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23* 童年的发现

1.认识“胚、祸”等10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受,并与同学交流自己有过的发现。

品读感悟 小组合作

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课前预学单。

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板块一 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师:人们常说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那是因为处于童年时代的孩子活泼好动、富有朝气,他们对事物常常充满好奇和幻想,并且善于探索。你们的童年一定有过许多趣事吧!回忆一下,说说你的童年有过什么趣事。
生:五岁那年,我回老家去玩儿,奶奶给我吃了好几块咸鸭蛋,味道好极了!我想:奶奶一定是给鸭子喂盐了。然后我就抓住母鸭,给它喂盐。直到妈妈说咸鸭蛋是用盐水腌成的,我才停了手。
生:小时候,常常是妈妈给我洗澡。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给金鱼“洗澡”。于是我找出了妈妈的洗面奶,一条一条地给金鱼“洗澡”。水一下变白了,过了几分钟,金鱼都死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很多有趣的经历啊!有一个小孩在他九岁那年有一个神奇的发现,那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吗?
生:费奥多罗夫。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关于作者的资料吧。

费奥多罗夫(1918—1984),苏联诗人,也擅长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林中泉水》《雄鸡三唱》,文集《诗人之梦》。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费奥多罗夫的童年到底有什么发现。
板块二 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那本课的生字词你们都会认了吗?(出示课前预学单第1题)

1.认读以下词语。
胚胎 祸患 天赋 痴迷 绞尽脑汁 嘿嘿 伊人 安娜 困窘
(指一名同学带读,其余学生跟读。)
师:读得不错!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我们注意呢?
生:“嘿”是语气词,要结合具体语境读出它的语气。“痴迷”的“痴”是翘舌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读得也很准。咱们把这几个词语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读准了字音,我们再回顾一下课文内容,想一想:“我”童年时发现了什么?
生:“我”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师:对于作者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很有趣,很不可思议。
师:那作者对于他的这个“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齐读第1自然段后说一说。
生:作者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快乐。
师:“我”是怎么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的呢?“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答案并画上线。(课件出示课文最前面的学习提示)
师: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梳理清楚文章的脉络。(出示课前预学单第2题)

2.根据课文内容划分段落,并用小标题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部分 段落 小标题
第一部分 1~__2__自然段 概述发现
第二部分 __3__~__13__自然段 发现过程
第三部分 __14__~19自然段 验证猜想
师: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课前预习的成果。谁来说一说?
生: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3~13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4~19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师:真聪明!划分了段落,我们应该怎样为这三个部分拟小标题呢?老师提示大家一下,本文是按照“发现——过程——结果”的线索来行文的。
生:第一部分可以取名为“概述童年发现”。
师:很好!如果老师想让你只用四个字来概括小标题,你会怎么删减呢?
生:去掉“童年”,概述发现。
师:非常不错!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应该怎么拟小标题呢?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概括。
生: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发现过程”,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验证猜想”。
师:作者的猜想真的跟他的老师讲的是一样的吗?胎儿是先从细胞变成小鱼,再变成青蛙,一直到九个月才变成人的吗?
生:不是。虽然胎儿在母腹中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但并不是真的经历了变成小鱼、青蛙等变化。
师:谁能结合表格,用一句话概括本课的主要内容?
生: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概述了自己童年的发现,再具体叙述了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几年后在老师讲课时验证了猜想。
师:很好!作者在课文开篇先讲出了自己的童年发现,然后才讲发现和验证的过程,这种写作顺序在文章结构上被称作——
生:倒叙。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接触过采用倒叙的课文,你们还记得吗?
生:我记得五年级上册学过的《父爱之舟》就是倒叙。
师:学得真牢固,给你点赞!
板块三 精读课文,解密“发现”
师: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我们再来一起探究一下之前的“学习提示”里的问题。作者是怎样获得“童年的发现”的?结果怎样?(出示课中导学单活动一,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一:小组合作,解密“过程”。

师:“我”的发现是——
生: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师:我们在之前的默读过程中已经画出了相关的句子,先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找到的文中写探究“发现”过程的语句,再小组合作,试着用概括的话说一说“我”“发现”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
师:谁来用概括的话说一说“我”“发现”的过程?
生:“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在梦中飞行,小伙伴们也有同样的经历,于是就一起去问老师。得到解答后,“我”继续大胆想象,终于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师:你真厉害,概括出了“我”的发现过程。现在我们需要在刚才那段话的基础上提炼出关键信息,来填写上面的思维导图。请大家小组合作完成。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探究过程图?
生:我们组提炼的关键信息是“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请老师解答问题——谈话激发了想象力——终于想出了眉目”。
师:你们组找到的基本上是文中的原句,这是个不错的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有哪个小组能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四个字的关键词,说得更简洁一些吗?
生:我们组写的是“梦中飞行——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师:你们组是以小标题的形式写出探究过程图的,值得表扬。(板书:梦中飞行——求教老师——大胆想象——得出结论)
师:得出结论之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得出结论后,“我”格外高兴,觉得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师:因为这个“发现”,后来“我”遭遇了什么?
生:后来,在六年级的生物课上,“我”因为想起了自己的“发现”,不由得笑出了声,因此被老师误解,还被轰出了教室。
板块四 品味语言,感悟趣味
师:作者讲述了自己九岁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趣事,课文写得生动有趣,你觉得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有趣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快速找出自己感觉有趣的部分,并作批注。(学生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一起来分享学习成果吧!哪位同学先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第1、2自然段,因为它写出了作者对自己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自豪感,以及对他人的嘲笑毫不在乎。
师:作者在说自己的发现时,就像在和人开玩笑、逗趣。请男女生合作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女生读第1自然段,表现作者的自豪;男生读第2自然段,表现作者的风趣。(男女生合作读第1、2自然段)
师:这两段话还真是风趣幽默呢!我们继续分享。
生:我觉得第3自然段很有趣,它描写的是作者梦中飞行的内容,特别生动具体,好像真的飞起来了一样。
师:是啊,那画面特别美,特别奇妙,你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读第3自然段)
师:我听出了你对飞行的向往。我们接着分享。
生:第4~11自然段请教老师的部分特别有意思,感觉作者好奇心旺盛,老师的回答也很有趣。
师:我和你的感受一样,读这些对话时,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我读老师的话,你们读作者的话。(师生合作读)
师:读得好!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想知道答案的急切心情。谁来接着说?, 生:第12自然段“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这句话中的“翻来覆去”“恨不得”,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痴迷,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孩子抓着一条鱼在拼命观察的滑稽样子。
师:作者对答案的探索如此痴迷,可见他是一个寻根究底的孩子,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我们接着往下分享。
生:第13自然段“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这里运用了语气词“嘿”“哈”,表现出作者在有了自己的“发现”时的快乐与得意,十分可爱、有趣。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几句话,读出孩子的天真。(生读句子)
师:大家读得很有感情,我们继续分享。
生:我找的也是第13自然段,“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这两句话让我感受到作者沾沾自喜没人发现这个道理,其实科学家早就发现了,他这种沾沾自喜的样子很可爱,也很有趣。
师:小孩的思想特别简单,让我们感觉到很有趣。还有谁来分享?
生:我觉得第19自然段非常有意思,写的是作者被老师轰出教室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一会儿害怕被同学嘲笑,一会儿又找到自我安慰的理由,感觉作者在受委屈后特别会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
师:作者是怎样自我安慰的?你能用原文回答吗?
生: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有一句名言叫“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很多科学家在有重大发现时,会遭到驱逐和迫害,作者因为自己的“发现”而被轰出教室,也就不算什么了。
师:说得很好!这是作者的自我调侃,体现了他的风趣幽默。通过分享,我们能感受到这篇文章处处都流露出作者的童真、童趣。(板书:童趣)
板块五 联系生活,趣说“发现”
师:这篇课文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里的奇思妙想,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重大的发现”?大家小组交流一下吧!

活动二:联系生活,趣说“发现”。
和同桌交流自己有过什么“发现”,分享“发现”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提示:可以交流某次观察或实验中的发现,也可以交流自己设想的某种“发现”。)
示例:在商场里试穿衣服时,我发现穿衣镜里照出的人总比家里镜子照出的显瘦。后来我发现商场里的镜子是斜着放的,所以照出来的人显瘦。
示例:我家阳台上种着几株西红柿。我发现七星瓢虫在西红柿花上驻足停留几次后,花谢了,不久花蒂上结出了小西红柿。由此我知道植物开花后要经过授粉才能结出果实。__
(学生填写,小组交流,再指生汇报。)
师:许多同学交流的是自己观察时的发现,也有些同学的“发现”在验证后并非如自己所推测的那般,但不要紧,只要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就会像作者一样,拥有自己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创造、研究的开始。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有关发明家的趣事,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发明家的小故事,与同学分享。(出示课后拓学单)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自学为主。出示学习提示,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了解: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借助表格,小组讨论交流: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么样?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2.小组合作交流。我引导学生多形式地朗读,在品读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以此调动课堂的气氛;随后,我组织组内比赛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童趣和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的精神。
3.分享“发现”的乐趣,保护探究的热情。营造轻松愉快的分享氛围,调动学生交流表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设计意图
教学伊始,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拉近与课文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兴趣,为下文学习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
学生围绕学习提示,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而且是倒序,所以我给出了“发现—过程—结果”的线索,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本环节重点关注探究的过程,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小组合作,梳理出作者探究“发现”的过程。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在体会语言的趣味性时,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主交流,进而体会文章的趣味。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感受了课文风趣的语言后,交流自己有过的“发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以鼓励为主,重在保护学生探究发现的热情。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