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方案
“写读后感”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读后感”,要求学生把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产生的感想写下来,意在引导学生回顾读过的文章或书籍,关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与感受,并清楚地表达出来。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读后感”,意在让学生学习清楚地表达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感想。写读后感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
教材第一部分,明确了什么是读后感。教材结合学生学过的课文,列举了阅读中常有的感想——对人物印象深刻、被内容所触动、从道理中获得启发,意在唤起学生的阅读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为选材提供思路。接着,教材总结了读后感的大致定义,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读后感。
教材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并提示了写读后感的方法。教材首先提示了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两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简单介绍是要求学生概括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逐渐形成的能力;而“写出自己的感想”是新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材针对这一情况,提示了具体要求:感想要真实、具体;既可以联系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成文后的要求。首先,教材列举两种为读后感拟题目的方法:一是只列一个正标题;二是“正标题+副标题”,其中“正标题”是习作中心意思的提炼,“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说明。这种“正标题+副标题”的题目形式,在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意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拟题方法。接着,教材提出了自评与交流的要求:先自己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把感想表达清楚,再和同学交流分享。通过自评和互评,有助于学生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使表达更清晰。
教学目标
1.能初步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2.能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抓住书中印象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2.打印习作范文《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课前发给学生。
学生准备:自由地选择喜爱的图书或文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激趣:(课件出示图片)读书让我们视野开阔,读书让我们情趣高雅,读书让我们学会思考,读书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充实。同学们,平时你们喜欢读什么书?有没有自己印象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书或文章呢?
预设:
生1:《安徒生童话》中的拇指姑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2:《祖父的园子》中“我”跟着祖父学种菜的温馨情景,让我受到触动。
生3:有时文中讲述的道理会让我深受启发,如《铁杵成针》揭示的“做事要有恒心”的道理就让我受益匪浅。
2.导入:书真是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啊!大家想不想将平时读书的感受写下来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自己读书产生的感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后感”。(板书:写读后感)
课件展示:把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产生的感受、体会,或者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写下来,就是读后感。
操作指导: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阅读经验。从“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谈起,引入习作主题,让学生对读后感这一体裁的习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下面学习写读后感作好知识铺垫。
板块二 了解文体,明确写法
活动1 了解文体,有感而发
1.什么是读后感?就是把读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产生的感受、体会,或者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内容,联系自身实际写下来。
2.写读后感的好处: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思考读过的内容。
3.过渡: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既然写读后感对我们有好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如何写读后感吧!
活动2 借助范例,知悉写法
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放的范文《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默读思考:
课件展示:(1)作者读的是什么书?
(2)这篇习作主要写了什么?
(3)习作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感受?
(4)哪些内容可以写得详细些?哪些内容可以相对写得简略?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
3.汇报交流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习作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内容。第2、3自然段写作者读后的内心感受与现实意义,这部分写得很详细。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4.交流:通过学习上面的范文,你知道怎样来写读后感吗?
(1)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读后感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读”,第二部分是“感”。“感”作为重点应该详细写。那么,我们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那就是要先读文章,读懂原文。(板书:读是基础 感是重点)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让自己深有感触的内容更要多读、多想,把书读懂、读透了,才能产生丰富的或者深刻的感想体会,这也是在为写好读后感打基础。而读后感的重点则是“感”。如果能把你读书后的感受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与现在的感想做对比,也就是能结合生活实际写感受,那么,读后感就会做到情真意切,有深度。
操作指导: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读后感的写作。从范文的学习开始,要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写读后感的基本要求、基本思路,让学生获得读后感写作的感性体验。同时可引导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套用、活用范文文本的思路和写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切入点,学习行文布局的方法,降低写作的难度。让学生对读后感中的“读”和“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知道读后感重在一个“感”字上。
板块三 思路点拨,学习写作
活动1 思路点拨,由文而感
1.引导学生再读范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安排这篇读后感的写作顺序的呢?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点拨思路。
课件展示:(1)先介绍自己读的是什么文章或书,并概括地写出自己的总体收获。
(2)简单介绍文章或书的主要内容,可以重点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3)联系实际,具体写自己读后的感受、悟出的道理。
3.过渡:老师把这样的思路概括成了读后感“四步法”。
课件展示:引——开篇点题,介绍内容。
议——围绕感点,展开议论。
联——围绕感点,联系实际。
结——总结感受,首尾呼应。
4.小结:“四步法”是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读后感,也就是一点一点、一句一句或一段一段地引用叙述,然后分别谈自己的看法、体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想、得到的启示才是最关键的。
活动2 避免问题,确定题目
1.过渡:不过,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同学们写读后感一般会有三大毛病。
课件展示:毛病一:“读后抄”——大量地叙述原文的内容,使得“读”成了重点,而“感”成了次要内容。
毛病二:“感想杂”——对于整篇文章的感想多而杂,没有抓住印象最深的内容来谈。
毛病三:“感受空”——说大话,说空话,不切合实际,甚至说假话、无病呻吟。
指名读,交流理解。
2.引入:怎样避免这三个毛病呢?老师来支着儿!
(1)读感结合。写时要有“读”有“感”,夹叙夹议,既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等,又离不开“感”——写出自己的评价、感想。但对原文的引述应该是概括而简略的,以留出大量篇幅来写“感”,千万不能喧宾夺主。
(2)选准感点。一遍一遍地读文章,好好品味。找到文章中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颖、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起来觉得最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切不可面面俱到。
(3)写出独特感受。围绕自己受到启发、教育最深的一点,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避免内容空泛、雷同,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板书:情是纽带)
3.提问:文章写好了,该如何拟定题目呢?
(1)引导学生自主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读后感的题目。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常见的读后感题目的三种类型:
课件展示:①读《×××》有感
②《×××》读后感
③还可以用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的内容往往是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见解,副标题就是“读《×××》有感”,或“从《×××》想到……”等,如:
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
——读《铁杵成针》有感
“做一个持之以恒的人”就是正标题,下面的“读《铁杵成针》有感”就是副标题。
操作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总结读后感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应强化指导,强调读后感正文内容主要写个人的感悟。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避免三种常见读后感写作的毛病,为学生奠定写读后感的基本技能。
板块四 自主写作,评议修改
活动1 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1.指名读一读“习作要求”。
课件展示: 习作要求
选择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先简单介绍一下文章或书的内容,可以重点介绍你印象最深的部分。再选择一两处你感触最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想,感想要真实、具体。可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也可以引用原文中的个别语句。
2.根据要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动笔写一写读后感。
活动2 分享习作,点评修改
1.选取片段,按要求进行点评。
(1)自由读一读“点评要点”。
课件展示:点评要点
①是否把自己的感想表达清楚。
②是否联系生活经验,感想是否真实。
(2)引导学生对照“点评要点”先自我修改,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评改。
(3)班内展评:依次展示写得比较清楚的和不够清楚的学生习作片段,按“点评要点”逐一点评。
2.交流:所选片段还有什么优点?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
3.小结: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都是在一遍一遍的修改中改出来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刚刚提出的可以改进的地方,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文,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修改。
操作指导:写完草稿之后,要让学生对照习作要求和点评要点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这样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读后感属于应用文,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习作的难点。很多孩子对此无从下手,要么大段摘抄,要么写成检讨书。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读后感的写法。
1.范文引路,指导写法。通过借鉴范文,学生获得了读后感写作的感性体验,找到了写作的切入点,懂得了行文布局的方法,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读后感中“感”是重点。
2.提前干预,突破难点。针对学生读后感写作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读后抄”“感想杂”“感受空”,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读感结合”“选准感点”“写出独特感受”。提前进行干预,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时走入误区,提高学生作文的成功率。
3.对照要点,反复修改。采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的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修改的同时也提高了欣赏作文的能力。
范文引路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最近,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读完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它带给我的感触太深太深。
这本书主要讲了鲁滨逊的传奇故事:鲁滨逊在一次航海中遭遇不幸,流落到一个荒岛上。在那里,他用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乐观、坚强、勇气和毅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顽强生存了下来,还救了野人“星期五”,并和“星期五”帮助被绑架的船长夺回了船只,最终返回了英国。①
读完这本书,我被鲁滨逊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在流落荒岛之际,鲁滨逊没有悲观失望,他始终乐观地认为:全船仅他一人幸存是他最大的幸运。他在岛上一边等待船只的到来,一边想尽各种方法应对困境——开荒种地、砍树建房、圈养山羊、修造船只……②
看到这些,我在对鲁滨逊产生敬佩之余,也不禁想到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现在,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宠溺让他们缺乏自立的本领,往往遇到一点儿困难就会退缩,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因为接受不了挫折而习惯于依赖他人。再看看我自己,在生活中,我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也经常会因为考试失利而怨天尤人,甚至还因为练琴太辛苦,而放弃了学钢琴。想想鲁滨逊,我真是羞愧不已。③这些困难和鲁滨逊独自生活在荒岛上遇到的艰难险阻相比,是多么微不足道啊!鲁滨逊能用双手创造奇迹,我为什么不能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呢?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向鲁滨逊学习,学习他在险境中求生的本领,学习他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学习他勇于向困难挑战、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我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成功!④
行文写法赏析
❶作为“读”,小作者能够简明扼要地介绍原书的主要内容,让读者有了一定的了解。
❷小作者述说这本书带给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承上启下。
❸结合鲁滨逊的精神,联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和小作者的生活实际展开议论,使观点更具说服力。这是“感”,因此作为重点来写。
❹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题,发出了向鲁滨逊学习的号召。
总评:这篇读后感主题积极,小作者能围绕书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来谈感受,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同时习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不畏艰险、直面挫折的乐观精神,给人以正面的启迪,可见小作者确实因读《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而收获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