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方案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习作任务是写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阅读、感受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到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材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傲人的文化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学习把一处文化遗产介绍清楚。本次习作着力培养学生根据目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再清楚地介绍事物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世界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在世界范围内都被认为具有突出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主要包括文物、建筑和遗址。从阅读课文、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到自己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意在引导学生探寻凝结着中华祖先汗水和智慧的文明结晶,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本次习作也能提升学生搜集资料进行介绍的信息处理能力,体现习作的交际价值。
教材第一部分引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首先,以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开头的三个问句涵盖了亲身游览过和虽未亲身游览却心有向往两种情况,有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和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三个例子,都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使学生产生习作的兴趣。接着,教材顺势提出了本次习作的任务——选择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介绍给别人。
教材第二部分以图表的形式,对本次习作进行了分步骤的具体指导。先“搜集资料”,再“整理资料”,然后“撰写”,这三个步骤是有序衔接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过这三个步骤的实践经验。本次习作,对这三个步骤的要求都有所提高。“搜集资料”方面,教材提示既要根据需要有目的地搜集相关的资料,也要把资料的来源记录下来,体现了对信息素养的重视。“整理资料”方面,首先列举了如何分类整理资料,接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要介绍的内容剔除无关信息,然后还提示学生针对缺失的资料进行补充搜集。“撰写”方面,提示了本次习作可以用自己的话将整理好的材料写下来,也可以直接引用资料,但需注明出处,还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丰富习作的表达。
教材第三部分提出了写完后评析修改的要求,意在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检查习作介绍得是否清楚,是否能让读者明白所介绍的文化遗产的概况,互相学写法,同时促使学生了解其他人所介绍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豪感。
教学目标
能搜集资料,清楚地介绍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1.能有目的地查阅相关资料,把资料记录下来。
2.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使内容更生动、准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课件,搜集相关文字和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唤起情感,引入内容
1.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名胜古迹。欣赏了这些名胜古迹的图片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2.导入:大家所看到的,就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而其中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令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它们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板书: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3.学生齐读课题。
4.导学:水城威尼斯、埃及金字塔都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也有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如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北京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对它们加以了解。
操作指导:设计这个板块,意在通过欣赏图片,唤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同时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引发情感的共鸣,激发写作的热情。
板块二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活动1 读懂要求,汇报交流
1.指名读习作要求。
课件展示:习作要求
你游览过宏伟的北京故宫吗?你知道美丽的敦煌莫高窟吗?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感兴趣吗?这些令中国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
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介绍给别人。
搜集资料:◇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把资料来源记录下来。
整理资料:◇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筛选资料,剔除无关信息。如果资料不够完善,可以继续搜集、补充。
撰 写:◇将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辅助形式。
写完后,和同学交流,互相评一评介绍得是否清楚,再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习作。
2.学生汇报从习作要求中了解到的信息。
预设:
生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介绍给大家。
生2:有目的地搜集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基本现状。
生3:查阅资料时把来源记录下来。
生4: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生5:把整理后的资料用自己的话写下来,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话,但要注明资料来源。
生6: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等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
活动2 明确选材范围,搜集资料
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
提示:如果学生的选择集中在几处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文化遗产,教师要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化遗产深入了解,也可以选择自己不太熟悉却很感兴趣的文化遗产搜集资料。
2.根据自己介绍的文化遗产的需要,有目的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可以上专题网站浏览。(板书:搜集资料)
步骤提示:确定自己搜集资料的途径,到图书馆借阅、上专题网站浏览搜集资料,并且把查到的资料及其来源记录下来。
3.查资料时做好记录,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把要介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可以借助图片、表格等形式。
操作指导:汇报交流中,教师要适当给予指导,明确习作的要求,让学生能有目的地搜集、组织材料,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避免作无用功,明确习作重点,为下面开始习作打下基础。
板块三 查阅交流,分类整理
活动1 自主选择,小组交流
1.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内容,并在自愿的基础上,与相同选择的同学组成一组。
预设:
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
2.组内对选定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搜集,了解其基本情况。
预设:
敦煌莫高窟 福建土楼 长城 云冈石窟 布达拉宫 黄山 峨眉山
活动2 分类整理资料,选代表汇报
1.把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板书: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并列出条目。介绍一处文化遗产,利用相关图片、表格等加以辅助,这样能使介绍显得更加准确、具体、生动。比如,在介绍平遥古城时,可以用表格。
课件展示:
民俗活动 活动形式
高跷 人们踩着高高的木棍走路、表演的一种绝技。
竹马 竹马是用竹篾和彩纸糊成的,活动时14个十二三岁的男孩会组成竹马队,手拿马鞭,像真正骑马一样表演。
节节高 七八岁的孩子扮演戏剧人物站在大人的肩膀上表演,很像杂技节目。
地秧歌 地秧歌的队伍载歌载舞,用平遥方言即兴演唱有趣的“四六句子”,非常热闹。
2.小组交流、讨论后,推选代表进行汇报。
预设:
生1: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骊山北麓。这座恢宏的陵墓修建于两千多年以前,其中,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是皇陵已发掘的部分当中最令人震撼的,也是我要介绍的主要部分。它是当代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生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简介》一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介绍的:兵马俑坑发掘概况,详写一号坑整体概况及详细布局、雕刻特点,略写二、三号坑的布局及特点。
生3: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生动地再现了秦朝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站在这里,仿佛能看到秦王朝的军队正跨越历史的长河威风凛凛地向我们走来。
3.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剔除不相关的或者重复的内容,也可以再做一些完善。
操作指导:老师要指导学生自由分组,选择感兴趣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资源,使学生的表达更充分。
板块四 构思内容,完成习作
活动1 构思内容,简列提纲
1.想一想自己最想向别人介绍的是哪些内容,怎样组织资料。
概括自己选择的文化遗产最主要的特点,体现“令中国人骄傲的”“凝结着我们祖先的汗水和智慧”两个要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构想,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列提纲。
活动2 完善提纲,完成习作
1.分组交流,完善提纲。(板书:撰写)
教师适时点拨:在写作时,我们要懂得介绍各类文化遗产时的侧重点有哪些,可以参考课件中的提示。
课件展示:
2.进行习作练习。
3.交流赏析,提出修改意见。
(1)展示有突出特点的习作,集体评价,老师作重点评价。
(2)学生自己读习作,尝试修改。
操作指导:老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交流、欣赏、评议看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合理的修改,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让世界了解中国,传承历史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有义务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查阅资料前,要目的明确,了解历史背景、基本现状,让学生有指向性地搜集资料,避免大海捞针式的盲目搜索,抓不住重点。资料的整理要有条理,根据内容进行分类,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再一次地梳理,对资料的侧重点选择有了解和把握。对资料进行整合再加工,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借助多种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生动、准确,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给予学生展示的平台。写后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提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有利于成员之间取长补短,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范文引路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区西侧,因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而倍受世界各国人们的青睐。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①
杭州西湖有一山、二塔、三堤、十景。
“一山”指孤山。②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因此杭州人将“孤山不孤”与“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并称“西湖三怪”。
“二塔”指雷峰塔、保俶(chù)塔。②雷峰塔位于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顶上。雷峰塔原是一座八角形、五层的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后遇火只留下了砖体塔身。2002年重建的雷峰塔落成。保俶塔位于西湖北侧宝石山山顶。它与雷峰塔隔西湖相对,素有“一湖映双塔”之说。
“三堤”指白堤、苏堤、杨公堤。②白堤长约1千米,唐朝时称白沙堤。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民间故事《白蛇传》中,断桥为白素贞与许仙邂逅之处,因而它在西湖诸桥中最享盛名。③苏堤上共有六座桥,分别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杨公堤位于西湖西侧,堤上也有六桥。
这里的“十景”指的是老的西湖十景。②它们分别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④凡是来西湖的游人都对这十景赞不绝口。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⑤……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彰显着西湖深厚的人文底蕴。西湖是世界文化瑰宝。
行文写法赏析
❶概括介绍了杭州西湖的位置、特点,点明了西湖的地位。
❷第3~6自然段都运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首句来写的。
❸引用了大家熟悉的《白蛇传》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❹简单地介绍了老的西湖十景。
❺结尾引用古诗,突显出西湖的文化底蕴。
总评:习作记叙的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杭州西湖。作者抓住了西湖的特点,从一山、二塔、三堤、十景四个方面来介绍,详细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秀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全文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