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编号ID:2321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2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语文园地指导方案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阅读经验。(重点)
2.能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并能照样子口头描述一种情景。(重点)
3.能发现三组句子使用的衬托的表达方式,并能进行仿写。(重点)
4.朗读、背诵古诗《游子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游子吟》古诗朗读动漫,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课文都饱含着浓浓的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二、交流平台
1.指导学生先读一读之前学过的《月是故乡明》和《祖父的园子》这两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想好后先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2.小组交流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3.引导学生谈感受。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交流结果,指名读。
生1:读到《月是故乡明》中“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这句话时,我能直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
生2:读《祖父的园子》时,我从描写园子里的花草、虫子、鸟儿等事物的语句中,体会到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对祖父和园子深沉的爱与怀念。
生3: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生4: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了,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2)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预设:
生1:读《祖父的园子》时,从描写园中各种花草树木的句子中,我能体会到作者对园子的爱。
生2:《梅花魂》中外祖父谈梅花精神的句子,让我直接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那份眷恋之情。
生3:《月是故乡明》中作者描写了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月亮,以此衬托出故乡月亮的美,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情。
4.教师相机总结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件展示:方法一: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体会。
方法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方法三:通过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四:通过对人、事、物、景的具体描写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1)学生交流自己还在哪篇文章中把自己想象成了文中的“我”,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2)交流自己都在哪些文章中运用了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把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5.小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先初步掌握以上几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和文本对话中加深对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的理解,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
三、词句段运用(一)
1.过渡:一篇篇文章的情感浸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在情感的海洋中幸福前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做个“我说你猜”的游戏,看看谁最聪明。
2.出示游戏规则:读句子,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猜一个最能表达这个情景的字。
3.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展示:◇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八月,天多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1)学生读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然后思考用一个最恰当的字来概括句意,并说明理由。
(2)同桌之间交流答案。
预设:第一个例句写了太阳的光特别亮;第二个例句写了天气特别热。
(3)指导学生汇报第一个句子的答案——亮。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③引导学生找一种事物形容太阳光的亮。
④教师指导学生接龙汇报。
(4)指导学生汇报第二个句子的答案——热。
①学生汇报答案。
②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说理由。(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
③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事物对“热”的不同反应接龙。
4.小结:第一个句子是写太阳光的亮,围绕“亮”写了“人”“蚯蚓”“蝙蝠”的不同反应;第二个句子是写天气热,围绕“热”写了“鸡”“狗”“蝉”对“热”的不同反应。我们在描写事物的时候,可以先找出这个事物的特点,然后通过不同事物的反应把这个特点写具体。
5.练笔,进一步内化感悟,加深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1)屏幕出示关键字:忙 冷 吵 静 快 辣
(2)出示练笔要求:从这些词语中选择一个,照样子说一说。
①学生自主仿说,组内交流。
②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③修改自己的仿说。
第二课时
一、词句段运用(二)
1.激趣:下面的这几句诗,你能填上吗?(依次出示)
课件展示:不知细叶谁裁出,(          )。
(          ),缘愁似个长。
(          ),恨别鸟惊心。
(1)学生自主填空,教师指名朗读诗句。
(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比喻 夸张 拟人
(4)小结:瞧,比喻、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的运用,使诗句的表达更生动了。
2.学习“衬托”的表达方法。
(1)出示教材上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每段话都写了什么?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读句子,然后小组讨论每段话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第一段说的是“我”心爱的小月亮最美。第二段说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最香。第三段说姑爹的小渔船亲切、难忘。
(3)集体汇报交流每段话的表达特点。
预设:
生1:第一句把不同地方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表达出对故乡月亮的喜爱之情。
生2:第二句把杭州小山上的桂花和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进行对比,突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3:第三句把绍兴精致的乌篷船和姑爹的小渔船进行对比,突出对姑爹小渔船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3.小结:运用衬托的方法,突出对最在乎的事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小练笔:照样子写一写。
(1)学生自主练说,尝试写一写。
(2)组内交流,推选有代表性的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二、日积月累
1.播放歌曲《游子吟》,师生共赏。
2.过渡:母爱是伟大的,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出无数赞颂母爱的名篇,更是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古诗——《游子吟》。
3.了解题目。
(1)教师讲解。
课件展示:“游子”指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我们还学过相关题材的诗,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2)教师强调:“游子吟”,就是出门远行的人的吟诵、吟咏。
4.了解背景。
(1)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
(2)教师补充:
课件展示:孟郊,唐代诗人,一生穷困潦倒,直到46岁才中了进士,50岁时做了溧阳县尉。他时常思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一天,明月当空,他望着家乡的方向,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起年轻时几次赴京赶考,出门前老母亲都忙前忙后为他准备行装。他清楚地记得第三次进京赶考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缝制衣服的情景。他深感母爱的伟大,回房提笔写下了这首历代传诵的名作——《游子吟》。
5.初读古诗。
(1)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6.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边读边和同桌合作,尝试画一画。
(2)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绘画,并说明理由。
(3)指生结合画面和诗句,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内容。
(4)想一想: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7.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体会“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包含了母亲牵挂孩子的心情,希望能通过自己缝的衣服让孩子在外更方便。
(2)引导学生试着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的情感。
预设:母亲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着我们,母爱就像春天的太阳那样温暖,可我们能为母亲做的事情太少太少……
8.练习背诵。
自由背、接龙背、齐背、配乐背。
三、布置作业
1.把学到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2.搜集描写母爱的故事。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