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教案
18 威尼斯的小艇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3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
2.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
1.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2.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威尼斯相关图片、背景资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课前搜集威尼斯小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尼、艄”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哗”,会写“尼、斯”等13个字,会写“纵横、船艄”等11个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和小艇的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前预习成果,向大家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威尼斯及威尼斯的小艇。
2.教师PPT出示威尼斯风光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
3.导入:通过查找资料和看图片,我们对威尼斯有了一定的了解,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写过一篇文章——《威尼斯的小艇》。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操作指导: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课前查找的资料,把异国的风光直观地介绍给同学们,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异国的风光有更近距离的接触,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教师要肯定学生们搜集资料的行为,鼓励学生们养成课前搜集资料的习惯。
板块二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活动1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检测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把难读的句子多读两遍。
(2)这些字词,你们能读正确吗?读一读。
①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正音:
“艄”读shāo,不读shào。“纵”是平舌音,读zònɡ。“簇”是平舌音,读cù。“哗”是多音字,做拟声词,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时,读huā;表示“人多声杂,乱吵”时,读huá。
②课件出示重点词,引导学生读准确。
3.指导书写。
(1)读一读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书写注意事项。教师重点指导:
“艇”,写时注意右边的“廷”要先写“壬”。
“翘”,写时注意“尧”右上没有一点,竖弯钩要拖长,包住“羽”,各部件都要写得窄一些。
“祷”的部首是“礻”,不是“衤”。
(2)课件出示“尼”和“艇”的书写动漫,学生观察运笔方法,然后练写。
(3)评价反馈书写成果。
(4)引导学生练习“纵横、船艄”等词语表中的词语。
活动2 再读课文,巩固识字,学习词句
1.指名读,齐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用查词典、讨论的方式明确词语的意思。如,船艄:船尾。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操作指导: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预习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再加以指导,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做学习的主人,同时为进一步分析课文作铺垫。
板块三 再读课文,归纳内容
活动1 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配乐)、指名朗读指定段落、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2.默读思考: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指名读每部分,归纳每部分的内容。
课件展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威尼斯“河道纵横交错”的特点,点出了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艇独特的外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介绍了坐上小艇游览水城的情趣。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写了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
第五部分(第5、6自然段):介绍了从白天到夜晚,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活动2 概括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内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课件展示:(1)小艇的作用。
(2)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的词语。)
(3)驾驶小艇的船夫技术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找出描写小艇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语句。
3.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尽量用文中的语言概括上述问题。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感受,注意指导学生表达的语言。(课件出示主要内容)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出对小艇的喜爱之情。
操作指导: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要通过反复读、多种形式读,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感受威尼斯小艇的独特,体会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根据第2自然段的内容说出小艇的特点,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和小艇的关系。
3.能说出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并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4.能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方法上的相似之处。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回顾,谈话导入
1.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乘坐小艇粗略游览了威尼斯这座著名的水上城市。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去漫游威尼斯,去感受威尼斯小艇的魅力。
2.回顾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大家回想一下: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操作指导:教师要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复习,引导学生既对上节课教学内容做回顾,又为本节课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从而承上启下,起到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板块二 研读课文,鉴赏美景
活动1 初识小艇,感受外形的独特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到描写小艇样子的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感受:
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水蛇。
(1)说一说,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
(2)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写小艇的特点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课件展示答案)
3.引导学生交流感受“小艇构造独特”的美。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把小艇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展示小艇的独特的样子的写法。
5.指导朗读:指名读;配动作读;教师配乐读,学生闭目想象。
活动2 乘坐小艇,感受徜徉水城的惬意
1.学生多种形式读第3、4自然段。
2.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述坐船感受的句子。(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坐在小艇中的感受。
4.想一想:作者是怎样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的?
课件展示: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还能急转弯。
(1)引导学生思考:船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船多拥挤的时候是什么样的?遇到极窄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疾速行驶时是什么样的?
(2)船夫的驾驶技术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船夫驾驶技术好的词语。(操纵自如)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自己就是船夫,在威尼斯的小河上,来往有很多船只,并试着用动作演示船夫当时的动作。
活动3 感受小艇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1.课件出示活动卡,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小艇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完成表格。
时间 人物 坐
着
小
艇 干什么
白天
夜晚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仿写。
课件展示:还有哪些人会乘坐小艇?他们要去干什么呢?试着模仿作者的写法进行表达。
3.引导学生对比白天和夜晚小艇的不同。(白天的小艇像活泼的精灵,自由穿梭于水城之中,威尼斯是充满活力的;晚上,小艇载走了最后一批乘客,就静静地停泊于码头上,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4.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白天和夜晚的情景的句子,将描写事物与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的表达方法,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相结合的巧妙。
操作指导:要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中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读找出小艇的特点,理解作者比喻的妙处,从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结合重点词语通过想象进行动作演示,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并感受作者描写的细致,同时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想象,体会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好处。
板块三 课堂总结,拓展类文
1.作者为什么以“威尼斯的小艇”为题?(课件出示答案)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写作方法等方面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3.引导学生尝试用课文第4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写一种事物。
4.指名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朱自清的《威尼斯》和法国作家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
(1)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阅读,加深对威尼斯的了解,进一步感受这座水上名城的魅力,并体会这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介绍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文章语言优美生动,景物描写特点突出。
(2)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写的,都写了小艇,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都表达了对威尼斯的独特感受。
操作指导: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整体回顾,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及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对课外文章的拓展,让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写法时进行自主探究,通过朗读、抓重点词语谈体会、列表格等方法让学生感悟“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与以往所学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练笔,由说到写的落实有一定的实效性。
虽然本课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作者优美的语言和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在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得酣畅淋漓,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用多种形式朗读来实现学生能力上的提升和解决教学难点的问题,学生在读中感情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更深刻地体会到小艇与人们的密切关系,在读中欣赏了威尼斯特有的风光。
另外,通过语言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教师、学生和文本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真正地让学生从学会语文转变为会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