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案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编号ID:2343 教材版本:人教版 资源类型:教学设计 资源大小:0.04 MB 文件类型:.doc 发布时间:2025-08-01 授权方式:免费资源
教案介绍
版块教案
21 杨氏之子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幽默的故事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朗读动漫。
2.制作教学课件。
3.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
学生准备:阅读《世说新语》,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诣、禽”2个生字,会写“梁、聪”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活动1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自古以来出现过许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那你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吧!(课件出示《世说新语·言语》相关资料)
2.教师板书课题: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活动2 质疑课题
1.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杨氏之子当时多大年龄?在他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个故事除了写杨氏之子,还写了谁?……)
2.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小故事。
操作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主要内容或目标进行质疑,以疑带学,以疑引学,以疑问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板块二 读通课文,扫清障碍
活动1 初读感知,读准字音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尽量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诣”读yì,不读zhǐ;“禽”提示学生注意是前鼻音。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哪些动物属于禽类。
3.书写指导。
(1)读一读写字表中的会写字“梁、聪、诣、禽”,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2)教师点拨:
“梁”:上下结构,书写时要上下等宽,上半部分相对紧凑,下半部分比较疏朗,另外注意下边是“木”,不是“米”。
“聪”:左右结构。“耳”窄长,右竖稍长。“总”下部略宽。
“诣”:左窄右宽,第三笔“撇”不出头。
“禽”:上下结构。“人字头”占比例较小,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面的“离”。(课件出示书写动漫)
活动2 再读课文,读出节奏
1.播放朗读动漫,范读课文。学生边欣赏边标出停顿。
2.出示课文断句,学生看着课件中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课件展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多种形式朗读:同桌互读、分角色读、分组读、齐读等。
4.根据朗读情况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正确断句。
操作指导:“读”是解读文章的金钥匙,文言文更需要深入地读,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文本,感受意境,让学生初步感受朗读文言文的技巧,使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意境中。
板块三 熟读课文,读懂故事
活动1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读文,让学生感知故事内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读文,结合学习古文的方法理解课文。
课件展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1)看注释。
(2)联系上下文。
(3)查找工具书或资料书。
(4)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
(5)作批注。
3.集体交流。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1)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惠:同“慧”。诣:拜访。乃:就,于是。设:摆放,摆设。示:给……看。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2)引导学生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较难理解的语句加以点拨。(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孔君平去拜访杨家孩子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于是就叫了孩子出来。)(两家关系很好,孔君平与孩子很熟。)
②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新鲜的杨梅。)(小男孩懂礼数,会待客。)
③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听了以后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应声回答”说明小男孩反应非常快。)
活动2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教师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杨氏之子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师生共同读课文。
3.拓展。
(1)熟读课文。
(2)收集幽默故事、小笑话等。
操作指导:“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阅读文本,借助书中注释作重点批注或读书笔记,让学生深入领悟文本,促进个性化阅读感受的生成。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品读对话,体会人物形象,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2.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智慧的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课件展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人家的儿子才9岁,很聪明。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总起句,点明人物特点。
(3)引导学生通过之前所学交流讨论: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机智、幽默……)
3.过渡:文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说他“甚聪惠”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
操作指导: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把握内容,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板块二 重点研读,理解内容
活动1 品悟语言,体会人物
1.按照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课件展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小组汇报,重点研读。
(1)出示句子,研读“对话”。
课件展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孔君平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话外音是什么?(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所以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孔君平是在和孩子逗趣,开玩笑。)(课件出示)
(3)杨氏之子的话外音是什么呢?(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啦!孩子也和孔君平开了个类似的玩笑。)(课件出示)
(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人在姓氏上做文章的巧妙性,从而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慧。
(5)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活动2 品读全文,指导朗读
1.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并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应是有礼貌的、机智的、富有语言艺术的。
(1)引导学生想象: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时,会是什么样的语气?
(2)杨氏之子面对客人的玩笑,又是怎么回答的?
2.同桌分角色读“对话”,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3.师生分角色读“对话”,再次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
4.回归整体,有声有色地朗读全文。
操作指导:教师要让学生以自主读书,自主感悟,以及合作探究,合作解疑为主,从而生成以学生为本的民主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的媒介作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板块三 创设情景,表演背诵
活动1 创设情境,表演故事
1.同桌合作表演对话内容,指导学生尝试表现出孔君平的幽默风趣和杨氏之子的机智委婉。
课件展示:1.演一演。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篇古文,并在小组中表演这个故事。
2.读一读表现小孩子聪明才智的古代名人故事。
(1)尝试对话表演练习,教师相机指导。
(2)学生表演,师生评价。注意表演时的语气、神态和动作。
2.思考:孔君平听到这样的回答,会有怎样的反应?
活动2 师生朗读,尝试背诵
1.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2.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幽默故事。
操作指导:“读”与“演”是相辅相成的,本环节,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大胆地演一演,使学习文言文不再机械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今后的学习作好铺垫。
板块四 总结全文,阅读拓展
1.总结全文: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2.教师课件出示拓展类文:《偷肉》。
(1)学生自由读类文,说说类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文中哪句话最幽默有趣?
(3)启发谈话:从这些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3.推荐《世说新语》这本书,让学生课下阅读。
操作指导:读书贵在积累,亦学亦得,丰富课堂外延,拓展课内所学,以点带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教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引导他们主动交流,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同时,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以读解文、以读促思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读中解文,读中品文,读中思意,读中悟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主题拓展阅读,进行方法迁移。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拓展《世说新语》中其他关于聪慧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学习本篇课文的经验学习新的文言文,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下载地址
下载说明
请直接点击上面的"本地下载"链接,"目标另存为"不能下载。
如果本站提供的资源有问题或者不能下载,请点击页面底部的"联系我们"。
本站提供的资源大部分来自网络收集,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素材仅供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分隔线----------------------------
推荐教案